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1:33 点击次数:95
始得之为麻黄附子辛细汤证,但不得正治,方证演变有阴阳不同的两条路线。沿着阳(气)虚方向发展的方证演变路线如下:
1.麻黄附子辛细汤
2.麻黄附子辛细汤合四逆汤:少阴病经寒表闭证+少阴病脏寒证
3.四逆汤:(辛甘热,辛=甘)少阴病脏寒证,无麻附辛汤证,但可以有经脉寒凝
4.四逆汤:(甘辛热,甘稍>辛)少阴病脏寒证,以寒为主,虚证不显,失位相火为次
5.术附类方:(辛甘温)少阴病寒水证,寒象渐隐,虚象萌发,必有湿(水)证
6.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或术附类方:(甘辛热,辛略>甘)厥阴病经寒证兼少阴病脏寒证,以寒为主,虚和失位相火或湿(水)象为次
7.当归四逆汤合理中汤加子类药:(甘辛热,甘略>辛)厥阴病经脏寒证,一般不用附子
8.四逆汤加肉桂或兼用介石类药:(甘辛热,甘>辛)相火失位为主要矛盾
9.四逆汤合子类药:(甘辛温,甘明显>辛)精不足和寒证兼见,虚象显,寒象不显
10.熟附类方:(甘酸微辛温)精不足为主要矛盾,无明显寒象,风象显,轻用或不用姜附
11.白术类方合子类药:(甘微辛温,甘味重)脾虚证兼精不足
12.白术类方:(甘微辛温)脾虚不运
13.黄芪或参芪或人参类方:(甘温或甘微温或甘平等补剂)
14.方证8至13转出方证6或7庄严:方证1至13所用方药的作用是渐次由表趋里、由散至收、由上向下,辛散之味逐减,甘守之味渐加,由气厚至气薄,再至(兼)味薄或厚,方性由纯阳至(兼)阴。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均可取四逆类方,(附子)理中汤(白术类方)等甘辛温(热)或甘温剂治疗。…虚与实落实在方药上则在于甘与辛味、热温平凉性的比重:体气愈虚者甘味愈多,以淡、平凉性为首选;反之则以辛为重,甘为辅,或仅以辛味,热温性必取。
以上节选总结于庄严《姜附剂临证经验谈2》。
以下思考:
方证的转变规律的本质是人体气机盛复的发展历程,从根本来讲是人体体气逐渐从实转虚,再由虚转实的生死过程。因此立足本气,根据当下体气盛衰进行细节的精准辨证是医者眼界及手段的试金石。
人体一气从三阳病之体气尚足以正常一元通畅(即祝师抵抗学说)到三阴病体气渐虚无以化生,即脏病精气不充为主要矛盾。虽有经病脏病腑病之说,然太阳经统摄十二经,故凡经病皆从太阳论治,其实质是太阳主开,为一气布散之用,故气机不能通畅经脉,从太阳病。因此凡兼有根本不足之证,皆可同治。如当归四逆汤或合吴茱萸生姜汤,或麻附辛汤,或麻附甘汤,虽合四逆汤或理中汤,当为内外皆治,从本质也是温动力气以通达经脉之气。因此虽然也在上面演变之中,但不足以称之为深层次的厥阴病。
因为涉及三阴病即转脏病,脏者藏精气而不泻,以固本为基。太阴湿土主运化,由太阴运化之功可使人体气机转收于下,阴气布散阳气归藏。因此太阴是精气固充于内的基础,是人体一气起用显象之根本。少阴为阳气潜藏而生机初显之时,由阴化阳,乃一元之根万物之本始。厥阴由阴出阳,乃气机由闭藏转至启用之时,万物资生。
因此三阴之土病湿,水病寒,木病风。此以阳气不能固密为本:火气不温,土气不运化湿(水);阳气不潜失其坚藏,故而木气疏泄失度。而过度疏泄导致本气更难以坚守其中,因此加重精气亏耗。但在精气尚充裕的情况下,木气疏泄导致相火不藏会出现相火浮游等火热征象的表现(风火相煽),如表现在上的口干口苦,反复性口疮等;再比如相火失位在肠胃而出现消渴易饥的情况(阳明不降)。此时尚用黄连、黄柏坚肾气以固藏根本,亦应关注火气(本气)的虚衰程度以防止过用苦寒伤中。尤其在本气不足之时,应以酸温合甘温为主,次用或不用苦寒之品。(肉桂、萸肉、乌梅合用)
土气不运,一方面不能化生精气(体),另一方面,影响精气的固藏之势(用)。因此太阴为精气充足的基础,而土气犹赖火气之温,因此在土湿水寒明显之时,用甘温(党参)加辛温(干姜)之品,郁滞明显(水湿)当用苦温之白术。(党参补脾土之虚,干姜以温动脾土,白术苦温建运以破郁,茯苓淡泄土湿)。此为专治太阴之正法。后世薛雪《湿热病篇》中尚以气化为基本而参透轻宣、淡利之法以利太阴,虽在篇目言辞中不再明言气化,而众方药当从其本。然轻宣之剂为祛浊尚可,然不能堪以重任以复其根。如此仲师以理中法为主,在方药加减中可参悟其机。(另如防风祛浊而达风气,尚同羌活,较桂枝多一份苦温之性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